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又大又粗又爽又黄毛片女人,性感性爱在线爽爽爽

菜單
網站首頁暢游雷瓊公園概況公園資訊走進公園全景導覽科普教育公園服務收起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走進公園>歷史文化遺跡
雷州古城游覽區
來源:本站
1、雷州市博物館


      雷州市博物館是雷瓊世界地質公園雷州文化教育基地。館內收藏文物達5000多件,其中國家一、二、三級文物500多件。館內設有歷史沿革、石狗奇觀、民俗風情、歷代陶瓷、古今書畫等十三個展廳。運用多種陳列方式以及文字、圖片、音像等形式對雷州歷史上的先民遷徒、郡縣建置、絲路開發、文化藝術、人文精神等進行了科學的展示與推介。

該館榮獲國家文物局首批“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和“鄭振鐸、王冶秋文物保護”獎,被譽為“嶺南文博一枝花”。




(1)魁星石碑
      
明代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雷州府通判、龍游洞人林楚撰勒。原存雷州府西圣宮。該碑是中華文字與星象圖巧妙結合的象形文字的一大創舉,圖、文、形、意、藝俱全,天衣無縫,寓意深刻。魁星又稱文宿星,主司文學、藝術。林楚作此像,時有瑞兆。碑成后,曾“一時雷陽紙貴”,為當時文人雅士追捧描摹不已。

(2)石器
      展館內收藏的新石器時期的石器具多,有在本市某樓嶺、英典北等七個山崗遺址采集的石斧、石鑄、石環、碩石、網墜等400多件。在博物館的前廳,放置有一個巨大的玄武巖石盆,此盆鑿制于漢代,高1.1米,直徑1.91米,重達3.58噸。石器中還有一件大型石鏟,棱角對稱,打磨光潔,可同《中國文物精華展》那把石鏟相媲美。
(3)歷代陶瓷、銅器、古書畫
      該館收藏出土的青釉罐、瓷枕、瓷棺等共70多件。彩瓷罐、瓷枕造型優美,釉色晶瑩。邊飾繪弦紋、卷草紋、銅錢紋。設開光,內繪折枝蓮花、菊花、風鳥、人物及書寫吉祥語或詩詞。構圖多層,主次分明,線條流暢,有水墨畫特點,富有鄉土氣息,具有宋代北方磁州窯的特點。
      銅器有戰國銅劍,宋代紀年墓出土的銘文銅鏡、元代紀年銅權、康熙銘文鐵炮、乾隆銘文鐵鐘等。 
      館藏古書畫有雷州清代福建巡撫陳瑸、清翰林院編修陳昌齊、翰林院庶吉士李晉熙、進士蔡寵、舉人陳喬森、兵部主事吳應性、拔貢梁成久等人的書畫和著作手稿以及民間畫家陳鶴年、林槐等人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雷州清代名人在文化藝術方面的成就。
(4)古錢幣
      古錢幣有當地出土的漢代五林、大泉五十,有唐代的乾元通寶、開元通寶及大量來錢、明、清通寶,出土的明代紋銀(元寶)尤為珍貴。館藏傳世文物“大清鎮庫、咸豐通寶”大銅錢,直徑 14厘米、內孔邊長 2.5厘米,重2.1市斤,實為國內罕見的錢王,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該錢與錢幣辭典,“大清鎮庫”大錢拓片,模樣規格完全一致。辭典介紹:大清鎮庫錢,據說民國初年閹人自庫中竊出,其有五枚,其三枚為英人以重值購去,現國內僅存其二,蓋清錢中無價之寶也。
(5)石狗展廳
      雷州博物館從民間征集了200多座不同年代的石狗,設立了石狗展廳。這些石狗造型古樸、栩栩如生,絕大多數由青石雕刻而成,其形態基本呈蹲坐狀,昂頭、尾巴往上翹貼于背后,部分石狗露出雄性生殖器。其中最大的石狗,連同底座高約130厘米,最小的僅高10厘米左右。雷州石狗的藝術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它具有極高的雕刻藝術價值。






2、雷州石狗民俗

(1)石狗民俗
      雷州石狗習俗是漢越文化融合的產物。石狗系以當地玄武巖石雕刻而成,其雕工粗獷,紋飾簡練,造型古樸,形態各異。現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
      雷州石狗與雷州先民的生活習性和精神信仰有關,歷經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呈祥靈物、保護神的發展過程。通常鎮守村頭、巷口、河旁、廟側,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是研究雷州半島古代民俗、民族融合、雕刻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2)石狗奇聞
      據傳在南渡河邊那尾村,村前路邊的竹林下,蹲守著一尊憨態可掬的石狗。一天,文物工作者來到小山村,在征得村民們同意下,商量把這尊石狗送到博物館。當大家興沖沖來到竹林邊,只見這尊石狗重約千斤,陽具碩大,是個石狗公。大家給石狗套上繩子,可是任由七八個大漢不管怎么抬也抬不動。兩條碗口粗的長桿都給抬斷了,石狗還是絲紋不動,利用杠桿原理去撬也不行,用手扶乩一拉,結果繩子斷掉了。
眼看就要天黑了,大伙都在焦急的想著辦法,看熱鬧的村民也越來越多。一位放牛的回來的老伯看了看,說:“我們這石狗從建村那個時候起就在此地守村,到現在都有1600多年了。它呀,天天看著孩子長大,看著鄉親們勞作。村里嫁女娶媳,它都樂呵呵瞇著眼睛呢,你們現在想抬它走,它會樂意嗎?”大家忙問該怎么辦?老人家不慌不忙地掏出煙斗,點燃后吸了一口,笑瞇瞇地說有辦法。
只見他走上前去,拍拍石狗的腦袋說:“石狗公呀,我知道你是舍不得離開咱們村,可現在改革開放了,城里風景靚著呢,你就進城去開開眼界吧……”。這時,大伙試著再抬一抬,石狗被挪動了幾下。老伯又在石狗耳邊小聲補了一句:“城里姑娘更靚呢!”接著大家再次一試,居然一下子把這尊大石狗抬起來了,車子一溜煙往城里開去……




3、雷祖祠

      雷祖祠建于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為雷州首任刺史、雷祖陳文玉的紀念祠,現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雷祖祠三殿四進,建筑面積約一萬平方米,祠內珍藏豐富,有千年石人、乾隆御匾、歷代碑刻等珍貴文物30余通。歷代顯宦名流,騷人墨客,游覽之余無不留下感人的詩篇。寇準有詩,東坡有賦,丁謂作記,車鋼題碑,這些詩賦碑刻歷盡人世滄桑至今尚珍藏于洞內,堪稱祖國文物之瑰寶。
      雷祖祠系古雷陽八景之一.雷崗聳異,奉祀陳文玉。據傳,陳文玉原為雷神,奉玉帝之旨投胎下凡,解決雷州大旱。“九耳呈祥”的傳說在雷州膾炙人口。英靈村獵戶陳珙養有一只九耳犬,每次出獵前,神犬耳朵抖動幾次即可預測出獵后所獲獵物數目,百測百中。有一天,神犬在野外發現一只大石卵,獵戶抱回家后,當晚風雨雷電交加,石卵被雷電劈開,蹦出一個小男孩,這就是后來的雷祖陳文玉。
      民間傳說陳文玉是一位充滿神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南北朝太建二年(公元570年),陳文玉出生于雷州城南五公里之英靈村。他才華橫溢,武藝超群,剛正不阿。唐太宗聞陳文玉“性至孝”且文武雙全,于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起用陳文玉為東合州刺史。陳文玉上任伊始,即具疏改東合州為雷州。他恩威并舉,安撫境民,發展生產,施政數年,雷州半島便寇賊遠遁且民皆富庶。陳文玉意識到雷州乃北控高涼、南通瓊涯之天南重地,為兵家必爭,遂大筑州城。城池竣工之日,陳文玉即生兩翼,白日升天。唐太宗褒贊陳文玉“養晦數十年,惡事非君”,“受職父母邦,德政彰明”。在他仙逝后,唐太宗敕封其為雷祖并立廟祀之。
      雷祖祠還是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所載的天下四絕之首“雷州換鼓”的發源地,至今還留下許許多多的神奇傳說。“雷州換鼓”已失傳,時至今日眾說紛紜:一說是自然景觀,指的是雷州半島夏季電閃雷鳴的景象;一說是人文景觀,指雷州先民舉行的規模宏大而神秘的祭雷儀式;還有一說是物件,指古代俚僚人祭雷用的青銅鼓……目前得到學術界普遍認可的說法是:“雷州換鼓”是一種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完美結合,是古代雷州先民在舉行祭雷儀式過程中,出現“天人互應”,迎來電閃雷鳴、雨聚風狂的奇特景觀。


  


4、雷州西湖
    

      雷州西湖原名“羅湖”,始建于北宋年間,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后因著名文學家蘇軾被貶儋州路過雷州,曾與先期被貶雷州的弟弟蘇轍在此湖泛舟吟詩,而改名“西湖”。
      雷州西湖景區現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由湖區、宋園、龍宮、游樂場幾大部分組成。園內古跡甚多,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在宋咸淳十年(公元1247年),雷州人民在西湖北側湖濱建起十賢祠,是紀念被貶謫雷州或路過雷州的宋朝丞相寇準、李剛、趙鼎、學士蘇軾、侍郎蘇轍、正字秦觀、樞密王巖叟、正言任伯雨、參政李光、編修胡栓十位名相賢臣的祠堂。另外,景區內還有浚元書院、蘇公亭、龍王廟、西館、萊泉井等古跡。北宋丞相寇準被貶雷州時,曾寓居湖濱寺舍;歷代來雷之貶官均游歷此湖,故有聯曰:萬里宦游來海國,一般鄉景憶杭州。




5、三元塔公園

      三元塔公園是以三元塔為主體擴建而成的園林式公園,占地3.8萬平方米,集山水于一園,融古今于一體,為古雷陽八景之“雁塔題名”。此塔建于明萬歷年間(公元1613—1615年),高57米,初名“啟秀”,寓肇啟文風,培育俊秀之意。后因挖地基得蛇蛋三枚,時人認為是“三元及第”之兆,遂改名為“三元塔”。
      三元塔坐東向西,樓閣式磚木結構,用棱角牙子磚和線磚互相疊澀出檐,下大上小,逐層遞減,比例勻稱,挺拔秀麗。塔身平面八角形,外觀九層,內為十七層,各層都設有拱券門和假門,相間交錯排列。塔剎為高2.2米的紫銅葫蘆。塔基為石刻須彌座,八面共嵌有23 塊浮雕石刻,圖案豐富多彩,線條粗獷、神態生動,分別為“麟趾呈祥”“鯉跳龍門”“獅子戲球”“三羊(陽)開泰”“雙鳳朝陽”“喜鵲練梅”等,線條粗獷,形態生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為明代石刻珍品。塔內有階梯,為穿壁繞平座式結構,登臨塔頂,憑欄遠眺,古城新貌,湖海風光,錦繡田野,盡收眼底。在幾百年前建筑工具簡陋的情況下,雷州人民僅用約兩年時間就建成一座如此雄偉壯麗的高層古塔,歷經400多年風雨,依然色艷如新,“金”身不老,塔身用了銀珠灰批蕩,故有“只新不舊”之美譽,是中國四大奇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