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鷹峰嶺半山腰處,便可看到一塊巨大的凝灰巖石,山民稱之為“石牛公”。你如果定睛注視這塊石頭片刻,就會隱約看見牛的鼻、嘴、眼、角,活像一只老牛臥在山坡樹蔭下悠閑嚼草。關于“石牛公”的傳說,眾說紛紜。其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很久以前,附近村莊的一個放牛娃騎著一只老牛上山,把牛拴好后就到山崖陰濕處尋找“淮山”。淮山是一種野生藥材,牛娃靠挖淮山度日。他尋了大半天,才順藤找到淮山的根薯。牛娃一邊挖,一邊拔,由于用力過猛拔斷了淮山的根,他從斜坡上滾落入崖底,昏迷過去。頃刻,天空烏云密布,電閃雷鳴,狂風發作,大雨傾盆。牛娃從朦朧中覺得好像騎著老牛從崖底飛上來。清醒后,牛娃滿山遍野找不見老牛,卻在原來拴牛的地方見到一塊怪石頭。牛娃以為是老牛神化救了他的命,為此每次上山都來拜石頭,懷念老牛。后來,本地村民把石頭當作“公”(神)來崇拜。每逢年節,都有人上山燒香,祈禱“石牛公”消災納祥。現在,許多游客來到鷹峰,都要尋找“石牛公”,摸一摸,拜一拜,以求平安呢。
2、鷹峰嶺山頂觀景
靠近山頂,有一處橫出的巖石,極像鷹的嘴。巖石兩側,有兩個山洞,恰似鷹的雙眼。左邊為隱蔽的神鋒洞,附近有廟宇,香火繚繞;右邊叫仙人洞,洞前有平臺。“仙人洞”三字刻于洞楣。據載,清末英利墟有一位居士名叫羅世鳳曾隱居于此洞,留下一篇耐人尋味的《鑿洞記》。記曰:“若夫統萬物而觀,天地為之逆旅,以一身而論之,光陰亦為過客也。余棲斯崖,鑿石為洞。以風雨之能遮,是平生之愿也”,記刻于洞邊的巖石上,雖字跡模糊,仍可領略到鷹峰嶺的靜、險、美。
站在突兀的峰巔,如乘鷹飛翔。極目眺望,仕禮嶺,石茆嶺,雙髻嶺,嶺嶺連綿,此起彼伏。東見大海,波濤浩瀚,漁帆點點。西看落日余暉,瀑布飛濺。南接名勝“冼夫人廟”、“剛粟公祠”。下觀良疇萬頃,村舍井然。熏風徐來,白云飄拂,霧氣升騰,真是“奇觀之薈萃,畫中之壯舉”。山頂松樹下,豎立著兩塊石碑。一塊碑文是民國初期徐聞縣長陳桐簽署的布告;另一塊刻著前年英利鎮人民政府的禁山公約。兩塊石碑雖然時代不同,卻昭示著一個共同的題--保護鷹峰嶺。
3、青桐洋村
青桐洋村位于鷹峰嶺嶺腳下和青桐洋湖盆中,是一條坐落在火山口中的村落。這里的地形地貌和生態植物有著死火山湖地區特有的景象,同時該村許多古老的建筑也深深地烙上了火山文化的印跡。而走進這條歷史文化名村,有如超越時光隧道回歸古時代。看著讓人驚嘆而保護完好的清代宏偉的祠堂建筑群和連片的古民居豪宅以及被歲月浸漬成銹跡斑駁的青磚黛瓦,如夢似幻,極像一幅素淡朦朧的水墨畫,令人無不贊嘆古代能工巧匠的才華和嶺南建筑的博大精深!據清宣統三年《徐聞縣志》和村中的族譜所記載,在明清兩代之間,青桐洋村中有科名者134人,出仕者83人,這些人功成名退后,便利用聲望集資建祠堂,就這樣不經意中為后代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現村中有宗祠6座,共計建筑面積13200平方米。青桐洋村祠堂以其數量多、規模大、工藝精美而飲譽雷瓊,其建筑風格,既具有嶺南宗祠的經典法式,又獨具自己的情致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