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又大又粗又爽又黄毛片女人,性感性爱在线爽爽爽

菜單
網站首頁暢游雷瓊公園概況公園資訊走進公園全景導覽科普教育公園服務收起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公園概況>資源保護
動物
來源:本網

1、海南山鷓鴣


      海南山鷓鴣——和平共處的典范:海南山鷓鴣是海南特有的珍貴鳥類,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海南山鷓鴣(學名:Arborophila ardens,英文名:Hainan Partridge)是雉科山鷓鴣屬的鳥類。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僅分布于海南省。一般生活于和白鷴相似。海南山鷓鴣體型中等,全長約為23-30厘米,體重200-260克。它是山鷓鴣屬鳥類中羽色較為美麗的種類.上體大都為橄欖褐色,有黑色斑點,羽端沾栗。頭黑色而具有白色耳羽,胸橙紅色,腹部白色,每年繁殖季節雄鳥高聲占區鳴叫,此起彼伏,很是壯觀。熱帶雨林和山地常綠林,是其主要棲息地。因而,保護好海南山鷓鴣的棲息地,就是保護好的生態環境。

 

2、蟒蛇


      蟒蛇:蟒蛇是當今世界上較原始的蛇種之一,在其肛門兩側各有一小型爪狀痕跡,為退化后肢的殘余。這種后肢雖然已經不能行走,但都還能自由活動。體色黑,有云狀斑紋,背面有一條黃褐斑,兩側各有一條黃色條狀紋。現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以肉類為食。 蟒蛇的主要特征是體形粗大而長,是世界上最大的較原始的蛇類,具有腰帶和后肢的痕跡。蟒蛇屬于樹棲性或水棲性蛇類,生活在熱帶雨林和亞熱帶潮濕的森林中,分布在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福建等省(區)。

 

3、海南兔


      海南兔(學名:Lepushainanus)為兔科兔屬的哺乳動物,是中國野兔中體型最小、生活于海南島西部丘陵坡地上的旱生性草原中,喜藏于灌叢和芭茅叢。在地勢較平坦、氣候較涼爽、草木叢生地段較多。以夜間活動為主,晨昏最為頻繁。體形較小,耳朵向前折時不能達到鼻端,與雪兔和塔里木兔不同。體長35—39厘米, 尾長4—7厘米,體重1.1—1.8千克。頭小而圓。毛色比較鮮艷,海南兔棲息在海南島西部丘陵平野的灌叢低草坡和濱海地區的旱生性草原中,在地勢較為平坦、干爽、草木叢堆間雜的地帶較多,而從不到高山地區活動。

 

4、赤麂


      赤麂(學名:Muntiacus muntjak)為麂類中體形最大一種,體長約1米,尾長17~21厘米,體重25~30千克。分布于分布于廣東、廣西、海南、云南、四川、貴州等地。是孤獨活動的動物,習性膽小謹慎,多在夜間或清晨、黃昏覓食,白天隱蔽在灌叢中休息。受驚時能發出極為響亮的類似狗吠的叫聲。活動范圍很固定,被追捕逃跑時,無論跑多遠,最后又會回到自己原來的活動區域。生活在低海拔山區丘陵的森林、灌叢。以植物嫩枝、葉、花、果實、農作物為食。繁殖力強,全年都能交配,孕期210天左右,每胎產一仔,一歲達到性成熟。麂皮是重要的制革原料。 赤麂為麂屬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體重20-33千克,體長 1100毫米左右。

 

5、小松鼠
      小松鼠——火山小精靈 學名樹鼩,又稱“樹仙”,分類上屬哺乳鋼,靈長目,在我國分布在云南、廣西、廣東海南島等地。資料顯示,樹鼩是在大約第三世紀,從食蟲目向靈長目演變過程中,幸存保留至今的少數幾個靈長目的原宗。

 

6、穿山甲


      穿山甲(拉丁學名:Manis), 是對穿山甲科穿山甲屬的統稱,共8個物種。地棲性哺乳動物,體形狹長,全身有鱗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生長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一般多棲息于山麓、丘陵或灌叢雜樹林、小石混雜泥地等較潮濕的地方。挖洞居住,多筑洞于泥土地帶。洞道較長,末端有巢。白晝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間多出外覓食,行動活躍,能爬樹。遇敵或受驚時常蜷成球狀。其主要食物為白蟻,此外也食蟻及其幼蟲、蜜蜂、胡蜂和其它昆蟲幼蟲等。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2仔。穿山甲在我國僅有一屬,分布于海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等地。我國鄰近之越南、緬甸、印度、尼泊爾等地亦有。
      自1994年起,所有種類的穿山甲都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被認為是全球受到非法貿易威脅最嚴重的哺乳類動物。2016年10月初,CIETS締約國大會已通過“所有八種穿山甲物種提升至附錄Ⅰ”的提案。這意味著,全球穿山甲得到最高級別保護,禁止一切國際貿易。目前,穿山甲在我國仍屬于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7、猴子
      猴是一個俗名,靈長目中很多動物我們都稱為猴。靈長目是哺乳綱的一目,它屬于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包括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猴子一般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
      猴種類的部分特征差不多,例如很多新世界猴會有纏卷的尾巴,這樣當它們爬樹時就可以用來抓著樹枝,相反舊世界猴就沒有纏卷的尾巴,而是有較小的鼻孔,鼻孔之間的距離也較近,部分的背部有硬皮,就像嵌入的座椅靠墊般;部分也像人類有三色的視力;其他則是兩色視或單色視。雖然新舊世界猴,像猿,都有向前的眼睛,但二者的臉部卻是不同的;而每種類的猴仔都有某些特征一樣,例如鼻子,顎部和臀部的類型。因此如果要明白猴的話,必須去學習它們的個別不同的特征。
      猴大多為雜食性,吃植物性或動物性食物。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如指猴善于摳食樹洞或石隙中的昆蟲。不同物種的猴子會吃不同的食物,但主要是水果、植物的葉子、種子、堅果、花、昆蟲、蜘蛛,動物的蛋和小動物。雖然多數猴子是素食者,但其中的狒狒卻會偶然吃肉,有機會的話,它們更會偷走黑猩猩或其他動物的幼獸來吃。

 

8、狐貍


     狐貍:哺乳綱,食肉目犬科動物。一般所說的狐貍,又叫紅狐、赤狐和草狐。它們靈活的耳朵能對聲音進行準確定位、嗅覺靈敏,修長的腿能夠快速奔跑,最高時速可達50km/h。狐貍生活在森林、草原、半沙漠、 丘陵地帶,居住于樹洞或土穴中,傍晚外出覓食,到天亮才回家。所以能捕食各種老鼠、野兔、小鳥、魚、蛙、蜥蜴、昆蟲等,也食用一些野果。因為它主要吃鼠,偶爾才襲擊家禽,所以是一種益多害少的動物;當它們猛撲向獵物時,毛發濃密的長尾巴能幫助它們保持平衡,尾尖的白毛可以迷惑敵人,擾亂敵人的視線。故事中的狐貍形象,絕不和狐貍的行為一樣。實際上狐貍是民間對這一類動物的通稱,種類繁多,分北極狐、赤狐、銀黑狐、沙狐等。性格機敏膽小,常在古代神話中以"狐貍精"出現,雖在遠古也曾作為圖騰,但從不出現于正式祭祀中,皆因其"形象不雅",多與狡詐鬼祟相關聯。多年來,狐妖狐仙,在各種小說及趣聞中形成一種獨有的妖精文化。

 

 

9、貉

      貉又稱貉子和貍,是犬科貉屬的一種。中等體型,外形似狐,但較肥胖,體長50~65厘米,尾長25厘米左右,體重4~6千克;吻尖,耳短圓,面頰生有長毛;四肢和尾較短,尾毛長而蓬松;體背和體側毛均為淺黃褐色或棕黃色,背毛尖端黑色,吻部棕灰色,兩頰和眼周的毛為黑褐色,從正面看為“八”字形黑褐斑紋,腹毛淺棕色,四肢淺黑色,尾末端近黑色。貉的毛色因地區和季節不同而有差異。分布于前蘇聯的亞洲部分、朝鮮、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十分廣泛。
      貉食性雜,野生狀態下,以鼠類、魚類、蚪類、蛙類、鳥、蛇、蝦、蟹等,以及昆蟲類,如甲蟲、金龜子、蝗蟲、蜜蜂、蛾、鱗翅目的幼蟲等為食。也食作物的子實、根、莖、葉和野果、野菜、瓜皮等。尤其喜食山葡萄,有的還食狐吃剩的兔的尸體,還到村邊、道邊食人和畜禽的糞便。
      貉經常棲居于山野、森林、河川和湖沼附近的荒地草原、灌木叢以及土堤或海岸,有時居住于草堆里。喜穴居,多數利用巖洞、自然洞穴、大木空洞等處,經若干加工后穴居,或利用獾、狐貍、狼等獸類的棄穴為穴,也有個別貉自行挖洞營窩

 

10、水獺


      水獺,別稱:獺貓、魚貓、水狗,鼬科水獺屬,國家重點二級保護動物。水獺流線型的身體,長60~80厘米,體重可達5千克。頭部寬而略扁,吻短,下頦中央有數根短而硬的須。眼略突出,耳短小而圓,鼻孔、耳道有防水灌入的瓣膜。尾細長,由基部至末端逐漸變細。四肢短,趾間具蹼。體毛較長而細密,呈棕黑色或咖啡色,具絲絹光澤;底絨豐厚柔軟。體背灰褐,胸腹顏色灰褐,喉部、頸下灰白色,毛色還呈季節性變化,夏季稍帶紅棕色。
      水獺,晝伏夜出,以魚類、鼠類、蛙類、蟹、水鳥等為主食。它們傍水而居。常獨居,不成群。多居自然洞穴,常愛住僻靜堤岸有巖石隙縫、大樹老根、蜿蜒曲折、通陸通水的洞窟。有時也棲息在竹林、草灌叢中,一般有一定的生活區域。

 

11、果子貍
      果子貍,別稱:花面貍、白鼻狗、花面棕櫚貓,屬于食肉目、靈貓科、花面貍屬的一種具有珍貴毛皮的野生動物。果子貍肢體長48~50厘米,尾長37~41厘米;體重3600~5000克。體毛短而粗,體色為黃灰褐色,頭部毛色較黑,由額頭至鼻梁有一條明顯的四帶,眼下及耳下具有白斑,背部體毛灰棕色。后頭、肩、四肢末端及尾巴后半部為黑色,四肢短壯,各具五趾。趾端有爪,爪稍有伸縮性;尾長,約為體長的三分之二。
      果子貍主要棲息在森林、灌木叢、巖洞、樹洞或土穴中,偶可在開墾地發現。果子貍為林緣獸類,夜行性動物。喜歡在黃昏、夜間和日出前活動,善于攀緣。屬雜食性動物,頗喜食多汁之果類;以野果和谷物為主食,也吃樹枝葉,還到果園中吃水果,肛門附近具臭腺,遭敵時會釋出異味驅之。

 

12、野豬


      野豬,別稱:山豬,豬科豬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體軀健壯,四肢粗短,頭較長,耳小并直立,吻部突出似圓錐體,其頂端為裸露的軟骨墊(也就是拱鼻);每腳有4趾,且硬蹄,僅中間2趾著地;尾巴細短;犬齒發達,雄性上犬齒外露,并向上翻轉,呈獠牙狀;野豬耳披有剛硬而稀疏針毛,背脊鬃毛較長而硬;整個體色棕褐或灰黑色,因地區而略有差異。皮膚灰色,且被粗糙的暗褐色或者黑色鬃毛所覆蓋,在激動時豎立在脖子上形成一綹鬃毛,這些鬃毛可能發展成17厘米/ 6.4英寸長。雄性比雌性大。豬崽帶有條狀花紋,毛粗而稀,鬃毛幾乎從頸部直至臀部,耳尖而小,嘴尖而長,頭和腹部較小,腳高而細,蹄黑色。背直不凹,尾比家豬短,雄性野豬具有尖銳發達牙齒。純種野豬和特種野豬主要表現在耳、嘴、背、腳、腹的尺寸大小程度上。
      野豬的食物很雜,只要能吃的東西都吃。棲息于山地、丘陵、荒漠、森林、草地和林叢間。適應性極強。野豬分布范圍極廣,涵蓋歐亞大陸,除極干旱、極寒冷、海拔極高的地區,均廣泛分布。

 

13、水鹿


     水鹿,別稱:黑鹿、春鹿,體型粗壯接近馬鹿。成年雄鹿體高130 厘米左右,體長130~140 厘米,體重200~250 千克。雌鹿較矮小。水鹿淚窩較大,鼻鏡黑色,頸毛較長,尾端部密生蓬松的黑色長毛。被毛黑褐色,冬毛深灰色。有黑棕色背線,臀周圍呈銹棕色,無臀斑。茸角為單門樁,眉枝。喜水,常活動于水邊,喜歡在水邊覓食,以草、果實、樹葉和嫩芽為食,棲息于闊葉林、混交林、稀樹的草場和高草地帶,清晨、黃昏覓食。雨后特別活躍。平時單獨活動,有一定的行動路線。分布于中國、斯里蘭卡、印度、尼泊爾、中南半島以及東南亞等地區。

 

 

14、黑叉尾海燕


      黑叉尾海燕,別稱:宜厚的海燕,海燕科叉尾海燕屬,小型海鳥,體長約18厘米。上體暗灰褐色,額和翅上覆羽較淡,翅下邊烏灰色。尾長,呈叉狀,黑褐色。野外看來全身黑色,再結合長而呈叉狀的尾,長而尖,且飛行時兩翅前緣后凹形狀呈M型的翅以及緊貼水面、不斷變換飛行方向和腳不時伸向水面的飛行姿勢,不難將它們辨認出來。相似種白腰叉尾海燕腰白色,個體較大,區別甚明顯,亦不難辨認。
       遠洋性海鳥,但也見于近陸島嶼上。以海上生物為食,如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及浮游生物等。繁殖時結成松散的群集,在地上掘穴產卵一枚。該鳥繁殖于日本、朝鮮及臺灣東北部島嶼;冬季向西遷徙至北印度洋。偶有候鳥見于山東、福建、廣東及香港沿海海上。每年經過中國南海。該種模式產地在廈門附近。

 

15、蒼鷺


      蒼鷺,別稱:老等、灰鸛、青莊,鷺科鷺屬。蒼鷺是大型水邊鳥類,頭、頸、腳和嘴均甚長,因而身體顯得細瘦。上體自背至尾上覆羽蒼灰色;尾羽暗灰色;兩肩有長尖而下垂的蒼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初級飛羽、初級覆羽、外側次級飛羽黑灰色,內側次級飛羽灰色;大覆羽外翈淺灰色,內翈灰色;中覆羽、小覆羽淺灰色;三級飛羽暗灰色,亦具長尖而下垂的羽毛。棲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邊及其淺水處,也見于沼澤、稻田、山地、森林和平原荒漠上的水邊淺水處和沼澤地上。主要以小型魚類、泥鰍、蝦、喇蛄、蜻蜓幼蟲、蜥蜴、蛙和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多在水邊淺水處或沼澤地上,也在淺水湖泊和水塘中或水域附近陸地上覓食。分布于非洲、馬達加斯加、歐亞大陸,從英倫三島往東到遠東海岸和薩哈林島和日本,往南到朝鮮、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國和中南半島一些國家。

 

 

16、鴛鴦


      鴛鴦,別稱:烏仁哈欽、官鴨、匹鳥、鄧木鳥,鴨科鴛鴦屬。鴛指雄鳥,鴦指雌鳥,故鴛鴦屬合成詞。屬雁形目的中型鴨類,大小介于綠頭鴨和綠翅鴨之間,體長38-45厘米,體重0.5千克左右。雌雄異色,雄鳥嘴紅色,腳橙黃色,羽色鮮艷而華麗,頭具艷麗的冠羽,眼后有寬闊的白色眉紋,翅上有一對栗黃色扇狀直立羽,像帆一樣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極易辨認。雌鳥嘴黑色,腳橙黃色,頭和整個上體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連一細的白色眉紋,亦極為醒目和獨特。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蘆葦沼澤和稻田地中。雜食性,食物包括植物的根、莖、葉、種子,還有蚊子、石蠅、蠡斯、蝗蟲、甲蟲等各種昆蟲和幼蟲,以及小魚、蛙、喇蛄、蝦、蝸牛、蜘蛛等動物。食物的種類常隨季節和棲息地的不同而有變化,繁殖季節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冬季的食物幾乎都是櫟樹等植物的堅果。
      鴛鴦為中國著名的觀賞鳥類,之所以被看成愛情的象征,因為人們見到的鴛鴦都是出雙入對的。作為經常出現在古代漢族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中的鳥類。人們常用鴛鴦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

 

 

 

17、鵪鶉

 

 鵪鶉,別稱:鶉鳥、宛鶉、奔鶉,雉科鵪鶉屬。體長18厘米,體小而滾圓,褐色帶明顯的草黃色矛狀條紋及不規則斑紋,雄雌兩性上體均具紅褐色及黑色橫紋。雄鳥頦深褐,喉中線向兩側上彎至耳羽,緊貼皮黃色項圈。皮黃色眉紋與褐色頭頂及貫眼紋成明顯對照。雌鳥亦有相似圖紋但對照不甚明顯。常成對而非成群活動。經常活動在生長著茂密的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溪邊及山坡丘陵一帶,有時也到耕地附近活動。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谷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分布于歐洲、非洲、亞洲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等。

 

 

 

18、鶴鷸

 

      鶴鷸,屬于鸻形目,鷸科,鷸屬。體型約30厘米,嘴長且直,繁殖羽黑色具白色點斑。冬季似紅腳鷸,喜魚塘、沿海灘涂及沼澤地帶。但體型較大,灰色較深,嘴較長且細,嘴基紅色較少。兩翼色深并具白色點斑,過眼紋明顯。飛行時區別在后緣缺少白色橫紋,腳伸出尾后較長。 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紅色;腳-橘黃。 叫聲:飛行或歇息時發出獨特的、具爆破音的尖哨音chee-wik;告警時發出較短的chip聲。主要以甲殼類、軟體、蠕形動物以及水生昆蟲為食物。在中國主要為旅鳥和冬候鳥。僅少數在新疆為夏候鳥。春季遷徙時經過中國的時間在3~4月,秋季為10~11月。遷徙時常見于中國的多數地區,結大群在南方各省、海南島及臺灣越冬。

 

 

19、灰頭啄木鳥


      灰頭啄木鳥,別稱:黑枕綠啄木鳥,啄木鳥科綠啄木鳥屬。中小型鳥類,體長26-33厘米。嘴黑色,雄鳥額基灰色,頭頂朱紅色,雌鳥頭頂黑色,眼先和顎紋黑色,后頂和枕灰色。背灰綠色至橄欖綠色,飛羽黑色,具白色橫斑,下體暗橄欖綠色至灰綠色。鼻孔被粗的羽毛所掩蓋。嘴峰稍彎;鼻脊(殘留或清晰的)距離嘴峰較近,而距離嘴基縫合線較遠。腳具4趾,外前趾較外后趾長。尾為翼長的2/3稍短,強凸尾,最外側尾羽較尾下覆羽為短。細分則兩性異形。主要以螞蟻、小蠹蟲、天牛幼蟲、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蟲為食。主要棲息于低山闊葉林和混交林,也出現于次生林和林緣地帶,很少到原始針葉林中。繁殖期4-6月。肉可入藥,有滋補強壯,補虛,平肝的功效。分布于歐亞大陸,東到薩哈林島和烏蘇里,南到喜馬拉雅山地區、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20、家燕


      家燕,別稱:燕子、拙燕,燕科燕屬。家燕為燕科燕屬的鳥類。喙短而寬扁,基部寬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極深,嘴須不發達。翅狹長而尖,尾呈叉狀,形成"燕尾",腳短而細弱,趾三前一后。主要特點是上體發藍黑色,還閃著金屬光澤,腹面白色。體態輕捷伶俐,兩翅狹長,飛行時好象鐮刀,尾分叉象剪子。飛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時東時西,能夠急速變換方向。常可見到它們成對地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樹枝上,在電桿和電線上,也常結隊在田野、河灘飛行掠過。飛行時張著嘴捕食蠅、蚊等各種昆蟲。鳴聲尖銳而短促。世界性分布,是愛沙尼亞和奧地利的國鳥。

 

 

21、鷯哥


      鷯哥,別稱:秦吉了、九宮鳥,椋鳥科鷯哥屬。鷯哥體形較大,全身大致為黑色具紫藍色和銅綠色金屬光澤。特征為頭側具桔黃色肉垂及肉裾,雌雄相似。善鳴,叫聲響亮清晰,能模仿和發出多種有旋律的音調。多成對活動,有時結群。主要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的次生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竹林和混交林中。常與八哥、椋鳥等合群在果樹上覓食。尤常見于林緣及林間小面積的開闊地上,嗜吃野果,兼吃昆蟲。繁殖期為2~5月,一年繁殖1~2次。每巢產卵3~4枚,孵卵以雌鳥為主,雄鳥有明顯護巢現象。分布于印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和中國。

 

 

22、喜鵲


      喜鵲,別稱:客鵲、飛駁鳥、干鵲,鴉科喜鵲屬。體形特點是頭、頸、背至尾均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別呈現紫色、綠藍色、綠色等光澤。雙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遠較翅長,呈楔形;虹膜是褐色的;嘴是黑色;腳是黑色。腹面以胸為界,前黑后白。 體長435~460毫米。雌雄羽色相似。幼鳥羽色似成鳥,但黑羽部分染有褐色,金屬光澤也不顯著。
      棲息地多樣,常出沒于人類活動地區,喜歡將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樹上。全年大多成對生活,雜食性,在曠野和田間覓食,繁殖期捕食昆蟲、蛙類等小型動物,也盜食其他鳥類的卵和雛鳥,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種子等。每窩產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點。雌鳥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個月左右離巢。
       除南美洲、大洋洲于南極洲外,幾乎遍布世界各大陸。中國有4個亞種,見于除草原和荒漠地區外的全國各地。喜鵲在中國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畫鵲兆喜的風俗。

 

23、畫眉


      畫眉,別稱:虎鶇、金畫眉,鹟科噪鹛屬。中型鳥類,體長21~24厘米。上體橄欖褐色,頭頂至上背棕褐色具黑色縱紋,眼圈白色,并沿上緣形成一窄紋向后延伸至枕側,形成清晰的眉紋,極為醒目。下體棕黃色,喉至上胸雜有黑色縱紋,腹中部灰色。特征明顯,特別是通過它特有的白色眉紋,野外不難識別。畫眉生活于中國長江以南的山林地區,喜在灌叢中穿飛和棲息,常在林下的草叢中覓食,不善作遠距離飛翔,鳴聲洪亮,婉轉動聽,并能仿效多種鳥的叫聲。還會學人話,貓狗叫,笛聲等各種聲音。
      雜食性,但在繁殖季節嗜食昆蟲,其中有很多是農林害蟲,如蝗蟲、蝽象、松毛蟲以及多種蛾類幼蟲等;在非繁殖季節以野果和草籽等為食,偶爾也啄食豌豆及玉米等幼苗。每年可繁殖兩窩,每窩產4、5枚淡青色卵,在地面草叢中或灌叢基部筑巢,巢以細草莖及葉片等編成,呈淺杯狀,結構十分疏松。

 

 

24、虎紋蛙


      虎紋蛙,別稱:水雞,青雞,蝦蟆,蛙科虎紋蛙屬。個頭長得魁梧壯實,有"亞洲之蛙"之稱。雌性比雄性大,體長可超過12厘米,體重250~500克。皮膚較為粗糙,頭部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的斑紋。背部呈黃綠色略帶棕色,有十幾行縱向排列的膚棱,膚棱間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規則的斑紋,咽部和胸部還有灰棕色斑。前后肢有橫斑。由于這些斑紋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趾端尖圓,趾間具全蹼。前肢粗壯,指墊發達,呈灰色。雄蛙具外聲囊一對。已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它屬于水棲蛙類,常生活于丘陵地帶海拔900米以下的水田、溝渠、水庫、池塘、沼澤地等處,以及附近的草叢中。白天多藏匿于深淺、大小不一的各種石洞和泥洞中,僅將頭部伸出洞口,如有食物活動,則迅速捕食之,若遇敵害則隱入洞中。
      虎紋蛙的食物種類很多,其中主要以鞘翅目昆蟲為食,約占食物量的36%,其他包括半翅目、鱗翅目、雙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的昆蟲、蜘蛛、蚯蚓、多足類、蝦、蟹、泥鰍,以及動物 尸體等。

 

 

25、中華蟾蜍


      中華蟾蜍,別稱:癩肚子、癩疙皰、癩蛤蟆,為蟾蜍科蟾蜍屬的兩棲動物。中華蟾蜍體長約100mm左右。頭背光滑無疣粒,體背瘰粒多而密,腹面及體側一般無土色斑紋。雄體通常體背以黑綠色、灰綠色或黑褐色為主,雌體色淺;體側有深淺相同的花紋;腹面為乳黃色與黑色或棕色形成的花斑。中華蟾蜍穴居在泥土中,或棲于石下及草間;棲居草叢、石下或土洞中,黃昏爬出捕食。一般是夜間捕食,捕食害蟲種類很多,有蝶類、蝗蟲、蚱蜢、金龜子、蚊、蠅、白蟻,捕食量極大。分布于臺灣本島以及中國大陸。

 

 

26、平胸龜


      平胸龜,別稱:鷹嘴龜、大頭龜、大頭平胸龜、鷹嘴龍尾魚,平胸龜科平胸龜屬。它的長長尾巴好似龍尾,生有鱗甲,剛鏘有力,其頭、眼、嘴均似鸚鵡又有人稱其為鸚鵡龜,逗人喜愛。 頭大,呈三角形,且頭背覆以大塊角質硬殼,上喙鉤曲呈鷹嘴狀,眼大,無外耳鼓膜。背甲棕褐色,長卵形且中央平坦,前后邊緣不呈齒狀。腹甲呈橄欖色,較小且平,背腹甲借韌帶相連,有下緣角板。四肢灰色,具瓦狀鱗片,后肢較長,除外側的指、趾外,有銳利的長爪,指、趾間有半蹼,既利于陸地爬行,又便于水中游泳。此龜的頭、四肢均不能縮入腹甲,是中國已知龜類中較特殊的一種。野外已極罕見 。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EN,CITES附錄:Ⅰ 。
      為水陸兩棲,以水中生活為主,一般生活在溪流、湖沼的草叢中。由于具有鋒利的爪和強有力的尾巴,能夠輕易爬越障礙物,還能爬上樹捕食小鳥,性兇猛。3、4月份天氣轉暖時,開始尋食、發情,5~9月份食欲最旺,秋末冬初,則鉆入沙土、草叢或潛于水底冬眠。野生平胸龜主要覓食螺、蜆、貝、蝦、魚、蟹、蛙、昆蟲和蝸牛,饑餓時樹葉草根也吃。

 

27、中國水蛇


      中國水蛇,別稱:泥蛇,游蛇科水蛇屬 。頭小肚大,背面暗灰棕色,有不規則小黑點,腹面淡黃色,有黑斑,尾部略側扁。全長達700 mm。背面土黃色,散以略成縱行的黑點,兩側第一行背鱗黑色,第二、三行背鱗白色;腹面黃色,每一腹鱗的前緣有黑斑。軀干圓柱形,尾較短。一般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麓的流溪、池塘、水田或水渠內。其生存的海拔上限為320米。喜好深淤環境,能在惡劣水質中生長,食性雜,以魚蛙為食物。它體內含有豐富EPA成分,是蛇油一種主要成份。

 

28、滑鼠蛇

 
      滑鼠蛇,別稱:草錦蛇、長柱蛇、山蛇、水律蛇、烏肉蛇,游蛇科鼠蛇屬。滑鼠蛇是中國所產無毒蛇中的較大者,成蛇體長而粗大,一般在1500mm以上,有的可達2000mm左右。蛇身背面黃褐色,體后部有不規則的黑色橫紋,橫斑至尾部形成網紋;腹面前段紅棕色,后部淡黃色。頭部黑褐色,唇鱗淡灰色,腹面黃白色,腹鱗后緣色黑,身體前段、后段及尾部的腹鱗黑色,后緣更為明顯。頰鱗一般3片,背鱗一般19一17一14行,腹鱗185以上。頭較長,眼大而圓,瞳孔圓形;狹部略內凹;狹鱗一般3枚;半陰莖不分叉,圓柱形。頰鱗3或4、眼少2或5,與其他蛇易于區別。背鱗頸部19行,體中部17行,肛前14行;腹鱗189~193行,尾下鱗100~118對。背面黃褐色,在體后有黑色網紋或橫條紋;腹面黃白色,腹鱗及尾下鱗的后緣為黑色,有時呈黃白色。
      生活于平原及山地或丘陵地區, 亦可分布于海拔2000多米的山地。蛇性情較兇猛,攻擊速度快,捕食鼠類、蟾蜍、蛙、蜥蜴和其它蛇等。11月至次年3月冬眠,5~7月產卵,卵數7~15枚,每條成年母蛇每年產卵12枚。
      滑鼠蛇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已經被列為中國動物紅皮書中的瀕危物種,同時也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動物。

 

29、金環蛇


      金環蛇,別稱:黃節蛇、金甲帶,佛蛇,黃金甲,眼鏡蛇科環蛇屬。一般來說,金環蛇和其他環蛇屬的蛇一樣,動作緩慢,不愛攻擊人類,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為食。金環蛇的毒性較其近親銀環蛇弱,但仍然屬劇毒蛇,而數量也較銀環蛇多。金環蛇全長1200-1800mm,是具有前溝牙的毒蛇。通身黑色,有較寬的金黃色環紋,體尾共有19-27環,黑黃二色寬度約相等。頭背黑褐色,枕部有淺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軀干橫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圓鈍。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頭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鱗片,背鱗平滑,全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

 

 

30、竹葉青蛇


      竹葉青蛇,別稱:青竹蛇、青竹標、刁竹青、焦尾巴,蝮亞科竹葉青蛇屬。頭大,呈三角形,頸細,尾短。頭頂有細小鱗片。體背草綠色,最外側的背鱗中央白色,自頸部之后有白色側線,有的在白側線內又有一條紅側線,但也有無側線者。腹面淡黃綠色。瞳孔橢圓形,紅色。尾巴焦紅色。全身可達60-90厘米。
       生活在海拔150~2000米的山區溪邊草叢中、灌木上、巖壁或石上、竹林中,路邊枯枝上或田埂草叢中。竹葉青喜歡上樹,常纏繞在溪邊的灌木叢或小喬木上。多于陰雨天活動,在傍晚和夜間最為活躍。以蛙、蝌蚪、蜥蜴、鳥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